耀世注册

你的位置:耀世注册 > 新闻资讯 > 深度科普: 解读恒星核聚变的全过程, 原来核物理如此简单!
深度科普: 解读恒星核聚变的全过程, 原来核物理如此简单!
发布日期:2025-08-05 21:42    点击次数:154

对于我们而言,太阳是宇宙中最为亲近的天体。其质量是地球的三十万倍,是光和热的源泉,我们常常简略地说:“太阳上的核聚变,是氢原子合成氦原子的过程!”不过,这种说法略显粗糙,漏掉了一些关键的细节。

现在,让我们深入核物理领域,探究在恒星内部发生的核聚变过程。

太阳为我们所提供的能量,对人类而言无疑是巨大的。以下就是关于太阳的若干事实:

太阳的功率高达4×10^26瓦特,相等于10万亿座大型发电厂全负荷运转时所发出的总能量。

太阳已经燃烧了45亿年,期间以近乎恒定的速率持续释放能量。(在这段时间内,能量的变化幅度不超过20%。)

释放出的能量源自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E=mc^2,在太阳的核心,物质转化为能量。

核心的能量需要传播到太阳表面,这一过程需穿越70万公里的气体等离子体。

最后一点非常引人注目,由于光子频繁与电离态的带电粒子碰撞,太阳核心生成的光子需历经17万年才能抵达表面。

我们曾讨论过太阳为何发光,但从未详细探讨太阳质量如何转化为能量的关键步骤。

从宏观核物理角度看,这个过程相当直接。

除了质量极大的恒星外,太阳内部的核聚变过程是将普通的质子(氢原子核)熔合成氦-4(含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的原子核),并在过程中释放能量。

这可能让人感到困惑,因为我们知道中子的质量略大于质子,那么这个过程怎么会损失质量呢?请看下图:

只有当核聚变产物(氦-4原子核)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时,才能释放能量。尽管氦-4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构成,但它们结合在一起的总质量却比单独的质量要轻。

实际上,氦-4不仅比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轻,它比四个单独的质子还要轻!尽管质量差并不大,只有0.7%,但只要数量足够大,释放的能量会迅速增加。例如,在太阳中,每秒钟大约有4×10^38个质子转化成氦-4,这就是太阳质量损失并输出能量的过程。

但我们不能直接将四个质子转化为氦-4;事实上,两个以上的粒子同时发生碰撞几乎不可能。

那么,如何形成氦-4呢?

大多数情况下,当两个质子碰撞时,它们仅是相互反弹。然而,在合适的温度和密度条件下,它们有可能融合成一个前所未闻的氦状态:双质子。

双质子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结构,绝大多数时候会迅速衰变回两个质子。

但偶尔,少于0.01%的双质子会经历β+衰变,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正电子(电子的反粒子)、中微子,同时质子会转变为中子。

如果只观察初始反应物和最终产物,双质子的生存时间极短,我们只会看到如下图所示,两个质子结合后立即发生衰变,双质子的中间状态几乎不可见。

接着我们得到了氘(氢的同位素之一),一个正电子(立即与一个电子湮灭,产生伽马射线),以及一个以接近光速逃逸的中微子。

形成氘极具挑战!事实上,即使在太阳核心15000000 K的高温下,质子的平均动能也只有13Kev。能量分布呈泊松分布,这意味着质子可能具有的最高动能约为170Mev。然而,这还不足以克服质子间的库仑斥力。

但我们不必完全克服库仑斥力,因为量子力学提供了另一个方案!

质子可以通过量子隧道效应忽略库仑力,进入双质子态,其中有一小部分双质子会衰变为氘。一旦形成氘,它就可以顺利进行下一步:氦-3的生成。

将两个质子结合成氘所释放的总能量约2Mev,相当于质子质量的0.1%。但如果在氘中加入一个质子,就能得到氦-3,这是一个更稳定的原子核,包含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,并释放5.5Mev的能量,而且这个过程更为自然、快速、流畅。

虽然核心中的两个质子需要数十亿年才能融合成氘,但一旦形成氘,只需一秒钟就能与一个质子融合成氦-3。

还有一种罕见的情况是两个氘核融合,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,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,100%的氘与一个质子融合成氦-3。

我们通常将太阳中的核聚变过程简单地描述为“氢转化为氦”,但实际上,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,涉及多个氢原子参与,并最终产生一个氦原子!在形成氦-3之后,有四种途径可以形成氦-4,这是太阳核心获取能量的最有利状态。

形成氦-3至氦-4的四种途径

第一种,也是最常见的,是让两个氦-3原子核融合,生成一个氦-4原子核并释放出两个质子。在太阳中生成的所有氦-4原子核中,约有86%是通过这一路径形成的。这一过程在1400万开尔文以下的温度中占主导地位,顺带一提,太阳比宇宙中95%的恒星还要热,质量也更大。

换句话说,在恒星中形成氦-4的最常见路径是:两个质子在量子隧道效应作用下形成双质子,双质子偶尔衰变为氘,氘与一个质子生成氦-3,然后在大约一百万年后,两个氦-3原子核融合生成氦-4,在此过程中释放出两个质子。

但在更高的能量和温度下(太阳核心最深处的1%),另一种反应占据主导。

第二种途径,在高能量下,氦-3可以与一个现有的氦-4合并,生成铍-7。原本铍-7会找一个质子生成硼-8;然而,由于它不稳定,在反应前就会衰变为锂-7。在太阳中,通常在衰变后加上一个质子,生成铍-8,铍-8迅速衰变为两个氦-4核,这一过程生成的氦-4约占太阳中氦-4总量的14%。

第三种途径,在质量更大的恒星中(例如O型、B型恒星),质子与铍-7的聚变发生在衰变至锂之前,生成硼-8,硼-8首先衰变为铍-8,再衰变为两个氦-4原子核。这一过程在与太阳类似的恒星中并不重要,只占氦-4总量的0.1%,但在巨大的O型和B型恒星中,这是生成氦-4最重要的核聚变反应。

此外,作为补充,第四种途径是,理论上氦-3可以直接与质子融合,直接生成氦-4和正电子(及中微子)。这一途径在太阳中极为罕见,所产生的氦-4核不到百万分之一,但在质量最大的O型恒星中,这一过程可能占据主导地位!

总结

综上所述,在太阳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反应,每一个反应的最终产物是:

两个质子结合产生氘(约占40%),

氘与质子聚变产生氦-3(约40%),

氦-3原子核聚变产生氦-4(约17%),

氦-3与氦-4聚变生成铍-7,铍-7与质子聚变生成两个氦-4原子核(约3%)。

因此,你会惊讶地发现,在太阳的核反应中,氢聚变生成氦的比例不到一半,而自由中子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参与其中!所以,作为科学爱好者,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一句氢聚变就了事,这显得不专业!

这就是太阳能量来源的核物理原理,以及在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反应!